-
瑞士地产投资:CLB BLV、Villa Terrace、HTE JAR
瑞士地产投资|CLB BLV、Villa Terrace、HTE JAR 以下介绍位于瑞士纳沙泰尔的三处地产投资项目: CLB BLV项目 项目概况 该项目是一片可观赏纳沙泰尔湖和瑞士阿尔卑斯山全景的独特地块。 地理位置 该地块以南是一片葡萄庄园 可观赏到纳沙泰尔湖的怡人景色 驾车不到10分钟可达纳沙泰尔市 有一个校车停靠站 临近高速 毗邻便利店 (图片来自plxabay.com,非实物图) 地块信息 地块总面积:2,310平方米 特色:可观赏纳沙泰尔湖和瑞士阿尔卑斯山的绝色全景;地块以南的葡萄庄园受政府保护,视野无遮挡 可选择在该地块上建造别墅 项目地块报价*为150万瑞郎 *报价已根据最近一次与中介的交流更新,有待业主确认 别墅设计规定 建筑密度: 平屋顶 – 1.2立方米/平方米;坡屋顶 – 1.5立方米/平方米 土地占用 (25%):577.5平方米 绿地面积:不低于30% – 693平方米 长度:不超过26米 高度:至檐口不超过6米 楼层/层数:地面以上不超过3层 (图片来自unsplash.com,非实物图) Villa Terrace项目 项目概况 该项目是一栋带有宽敞露台、私人泳池和健身房的湖景别墅。 地理位置 别墅位于一个村庄以北,依山滂水,宁静宜人 距离纳沙泰尔市不到10分钟车程 设有自行车道,交通便利 步行五分钟就能到达瑞士联邦铁路公司(SBB)火车站 距离纳沙泰尔湖岸、沙滩和港口不到10分钟车程 房子毗邻各类商店和餐厅:例如肉铺、奶制品及食品便利店、体育中心等 (图片来自pexels.com,非实物图) 项目信息 总使用面积:326 平方米 房间总数:6.5 卧室数量:4 洗手间数量:3 车位数量:4 (室外) & 1 (室内) 建造年份:1993 年 翻新年份:2009 年 独特卖点:拥有纳沙泰尔湖和阿尔卑斯山的全景开阔视野 朝向:朝南, 阳光充足 售价*: 235万瑞郎 *售价已根据最近一次与中介的交流更新,有待业主确认 (图片来自pexels.com,非实物图) HTE JAR项目 项目概况 该项目是一栋带室外泳池和艺术装修的别墅。 项目信息 别墅含室内两层、室外泳池及车位 室外:32 块太阳能板 每月开支:200 瑞郎 (电力和供暖) 周边区域:900 平方米 起居区域:250 平方米 总面积:1150 平方米 看房:可预约 售价:需与业主协商 (图片来自pexels.com,非实物图) 在瑞士的投资优势 瑞士作为永久中立国,安全稳定,在这里进行房地产投资非常安全; 众所周知,瑞郎是全世界最坚挺的货币之一; 以低利率享有高抵押率的银行贷款; 瑞士仍然是欧洲增值税税率最低的国家,税率为7.7%; 瑞士为高净值人士提供资产的终极安全。 如您对于上述投资项目感兴趣,意欲了解更多详情,请咨询雷梭勒客户经理:info@lasoleille.com。 本文转载自雷梭勒家族办公室,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Sooswiss为您提供 瑞士方向私人管家式的定制服务: 1)家族传承 2)财富管理 3)瑞士投资 4)居留计划 5)税务优化 6)家族治理 更多资讯请登录网站 www.sooswiss.com
-
瑞士有望成为又一个纽约?8家A股公司备战瑞交所
瑞士有望成为又一个纽约?8家A股公司备战瑞交所 瑞士正成为中国内地公司寻求海外上市的又一个目的地。今年2月,中国扩大了“沪伦通”计划,纳入瑞士,目前,8家A股公司正在备战瑞士GDR(全球存托凭证)的发行。这个阿尔卑斯山国家能否成为国内寻求海外募资企业的又一个“纽约”? “中瑞通”热度攀升 制药商健康元药业集团是最新一家宣布计划在瑞士证券交易所(SIX Swiss Exchange,下称“瑞交所”)上市的公司。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公告赴瑞交所即“中瑞通”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有8家,还有1家公告去伦敦上市。除了健康元药业,三一重工、国轩高科、乐普医疗、杉杉股份、科达制造、方大炭素、格林美7家企业更早前公告将赴瑞交所上市。 “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包括医疗器械的生产制造),大家可能觉得瑞士、德国等欧洲国家较为擅长制造业或医药行业。相信未来将拓展至更多行业,如一些具有创新性或具有先进性的企业,中国发行人发行GDR的行业分布也将更加多元化。”瑞银证券全球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孙利军近期对记者表示,瑞银证券在2020年参与了3单GDR发行,担任联席全球协调人。 第一财经记者此前报道,沪伦通规则在修订后打通了欧洲多地交易所,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开始关注赴欧发行GDR的融资机会。2022年2月1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并实施《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对2018年10月12日发布的《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伦敦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的监管规定(试行)》进行了修订。 就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方面,高伟绅中国区联席管理合伙人王彦峰此前对记者表示,修订主要体现在,拓展适用范围——境内方面,将深交所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纳入。境外方面,拓展到瑞士、德国等欧洲主要市场。 业内普遍认为,瑞士的审计要求相对宽松,有助于中国企业在遵守中国法律的同时满足境外上市监管要求。去年开始,审计底稿问题导致众多在美上市的中概股(ADR)面临退市风险,目前已有近百家中概股被列入预摘牌名单。 瑞士吸引力何在? 截至目前,瑞士约有200家上市公司,不到纽约市场的十分之一。当前,只有4家中国公司在2019年上线的沪伦通挂牌。是什么吸引了中国发行人和众多中外资承销商来到瑞士市场?多数观点认为,答案是品牌运作。 瑞士在金融市场成熟度方面享有盛誉,而海外上市会给企业带来一种光环效应,给客户、供应商、银行和保险公司带来信心,同时,上述几家公司都希望大力发展欧洲业务。例如,格林美、国轩高科、杉杉股份都是新能源产业链的热门企业,在中游电池环节的市占率不断提升,中国企业近年来也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欧洲、印度成为最大的两个市场,海外市场的利润率相较于国内更高。 此外,瑞交所也是欧洲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之一,和伦交所、斯德哥尔摩、法兰克福、苏黎士这几个交易所的规模相近。孙利军表示:“瑞交所约有7.7万亿美元的资产规模。在欧洲各交易所中,瑞交所上市公司在包括P/E、EV/EBITDA等估值指标的平均水平上相对较高,因而中国企业去瑞士发行GDR,估值差影响会更小一点,所以瑞交所在欧洲的交易所里比较有竞争力。” 中国公司也希望通过发行GDR引入一些国际战略投资者,帮助公司业务实现战略式发展。 “目前在筹备GDR的几家发行人也有相关诉求,通过GDR发行引入一些上下游企业做战略股东,进行更多合作的同时提升业务的国际化水平。”孙利军称。 就二级市场交易来看,GDR面对众多国际投资者,不管是长线基金还是多策略基金,可以进一步多元化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GDR、港股 OR A股定增? 目前,除了GDR,中国企业还有A股定增、港股IPO等多个融资渠道可选择。 “GDR可以跟基础股票(即A股)互相转换,投资人认购了GDR后,从GDR上市的120天之后的任意一个时间,投资者都可以选择把GDR转成A股进行卖出,当然也可以直接买卖GDR。”孙利军告诉记者,A股流动性非常好,GDR产品的底价是A股均价的9折,转成A股后,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小。 相比之下,A股定增的发行价格不得低于A股均价的8折。换言之,对于同一发行人而言,GDR的发行底价比A股定增更高,融资效率更高,同时对现有股东的摊薄也会更小。除了定价更高,发行人可以通过发行GDR直接融外币,这是与A股定增之间最显著的区别。 就发行审核时间来看,瑞银方面表示,一般而言,GDR发行的监管审核周期较H股发行更短。若境内外审核顺利,GDR整体执行时间预计4~5个月;而港股IPO整体执行时间则在6~8个月,尤其自去年开始由于申请数量激增,审批速度有所放缓。 就发行比例而言,根据市场惯例,GDR发行规模一般不超过发行前A股总股本的10%~15%,瑞交所GDR要求自由流通股比例不低于20%,自由流通股最低市值不低于2500万瑞郎;A股定增发行股份数不超过发行前总股本的30%,且募集资金规模不超过募投项目的需要量;H股IPO最低公众流通股比例一般为发行后总股本的25%,若发行后的市值可达100亿港元,可向香港联交所申请豁免将最低公众持股比例降低至15%。 本文转载自第一财经资讯,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Sooswiss为您提供 瑞士方向私人管家式的定制服务: 1)家族传承 2)财富管理 3)瑞士投资 4)居留计划 5)税务优化 6)家族治理 更多资讯请登录网站 www.sooswiss.com
-
“完美风暴”,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新兴市场面临17年来最严重的资金流出
“完美风暴”,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新兴市场面临17年来最严重的资金流出 导读: 在金融市场流动性趋紧、地缘局势紧张、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增大等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资本流出压力与日俱增。据摩根大通统计,今年以来投资者已从新兴市场债券基金中撤资近500亿美元,新兴市场债基资金流出幅度创2005年来新高。资金大幅流出的后果,便是债市的大跌。年初至今,以美元计价的新兴市场主权债券基准指数摩根大通EMBI Global Diversified跌幅达18.6%。 通常美国的加息,预示着新兴市场的危机。其机制简单明了——当美国加息时,美元往往会走强,迫使新兴市场国家的外币借款更加昂贵。随着信用评级的恶化,外国投资者出售其所持有的新兴市场债券或资产,随之而来的是新兴市场的利率上升,以及货币走弱。 利率上升抑制了经济增长,进一步阻碍了它们创造财政收入和支付利息的能力。随着货币贬值,随之而来的恶性循环下降,加上能源和食品等进口成本飙升导致通胀上升,加剧了恶性循环。正是在这一点上,在各国耗尽外汇储备之前不久,他们经历了全面的国际收支危机,然后最终违约。 本次的危机始于美国利率急剧上升与美元走强,但同时也因乌克兰战争增加了复杂性——即全面的能源和粮食危机。乌克兰战争推高了这些进口的成本,并在整个市场中造成了巨大的通胀压力。 随着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担忧越来越强,投资者纷纷转向避险资产,更是令相对高风险的新兴市场国家“雪上加霜”。所有这些伴随乌克兰战争而加剧,造成了一场完美的风暴,正在对新兴市场造成沉重打击。 有很多理由证明新兴市场的外流是合理的,新兴市场的资产类别相对于一些发达市场的表现不佳,特别是从去年开始,中国房地产开发整体行业中各巨型企业报告中出现了惊人的亏损与负债。过去10年间,中国的大部分增长都是围绕活跃和繁荣的房地产市场所设计而来。但过度杠杆与其他相关因素导致了现今资产负债表上的捉襟见肘。 而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及其所在行业的前景亦难称明朗。作为新兴市场的重大成功案例之一,中国互联网公司曾经被视为是未来,提供了看似无穷无尽的机会。但现在他们正在苦苦挣扎,这正在夺走一个曾经代表新兴市场投资案例核心行业的光芒。 事实上,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似乎已经受到损害,投资者竞相将现金撤出中国。根据国际金融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数据,3月份,外国投资者从中国债券中撤出了112亿美元,从股票中撤出了63亿美元。这使得中国在该月度新兴市场净流出的98亿美元中占了绝大部分。 “新兴市场具有很大的下行风险。”标准普尔全球(S&P Global)新兴市场信贷研究主管Jose Perez-Gorozpe表示,“额外的通胀压力和持续的高能源价格可能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长期冲突的结果,特别是如果对俄罗斯的制裁打击其碳氢化合物出口。新兴市场的主权国家正在努力应对新冠大流行的成本,管理通货膨胀和满足长期的社会需求,在财政政策的调整与社会冲突之间取得平衡。”与此同时,在美国匆忙收紧货币政策或军事冲突持续升级之后,新兴市场获得融资的渠道可能会迅速减少。 而中国与俄罗斯的密切联系使得持有其资产面临风险。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引发了一种新的地缘政治担忧,需要为持有中国资产提供更多补偿以应对高风险与高不确定性。 随着全球经济地平线上的乌云越来越暗,以及各国国内政治不确定性的增加,现阶段对于在新兴市场中的投资与资产,确实应该为风险加剧乃至出清,以及选择避险资产作好准备。 本文转载自雷梭勒家族办公室,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Sooswiss为您提供 瑞士方向私人管家式的定制服务: 1)家族传承 2)财富管理 3)瑞士投资 4)居留计划 5)税务优化 6)家族治理 更多资讯请登录网站 www.sooswiss.com
-
中国制造业迁移初探
中国制造业迁移初探 导语: 中国经济正在转型。有研究表明,根据工业企业与上市公司的结构变化,过去十年在传统制造业衰落的同时,新型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正在兴起。伴随着“产业升级”,对制造业外迁这一话题的近期讨论也日趋频繁与引人关注。本文试从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对此予以浅析。 首先,与疫情前相比,中国的制造业确实存在向外迁移的现象,其中不仅有大量的外资企业,也有众多民营企业。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尤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集中在供应链不稳定、招工难和环保双碳压力大这三点之上。 供应链不稳定的问题,主要是受全球疫情与抗疫管控措施的影响,以及上游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下游订单不确定因素凸显,加之物流成本暴涨。另外,产业链之中的位置与上下游企业的相应要求,也并非孤立存在的因素。在目前全球企业加快供应链改组整合,并加快全球布局的形势下,有能力的企业也势必要顺应此等潮流来支撑后续的业务。 招工难的问题从实际情况而言,制造业所需要掌握熟练技能的工人,虽然在国内欠发达地区成本低,但前期已经有工厂在内地,因人力资源问题而导致开工不足。反观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一如我国承接国际制造业分工之时,统计学意义上的“人口红利”仍能持续20到40年不等。 而环保双碳在东南沿海地区被越来越严格地执行。在地方环保指标层层落实的现实下,向国内其他地区迁移也面临落户难问题。 最后更为现实的问题在于,如果在中国沿海地区的资金、人才、产业环境下,都面临经营上的困境,那在面临向欠发达地区还是向东南亚地区迁移的决策选择时,相当部分的企业会倾向于东南亚。 其次,产业替代不会在短期内发生,但最关键产业升级的完成度却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高。中国的产业升级并未弥补经济成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下降。 十年之前流行着一种广泛的观点,认为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将是向着高端制造业方向发展,但以截至目前的中国数据来看,这种情况似乎没有出现,中国并未转向经济学家蔡昉所说的“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经济体”。虽然通讯信息类(ICT)资本投入确实是有大幅度提升,但其增速本质上来源于投资,剔除这些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下滑,进步放缓的趋势明显。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依旧是投资,投资所贡献的GDP在过去十年间从40%进一步提升到60%。而制造业经济中主要贡献者,也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再次,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资本如游牧者一般“逐水草而居”。与中国相比照,既有珠玉在前,其他东南亚承接部分产业转移不成问题。劳动力密集的低附加值产品,相对中国内陆更为低廉的人力与物流成本,放大了其本地的竞争优势;而高附加值产品,需要靠近市场,即时响应需求,更可能会向目标市场靠拢。中国在2000年后确立的“世界工厂”地位(主要作为消费品的主要供给国),并不可能在短期内被取代。但为了适应供给而建立的庞大产能,在现时的情况下,向外流动也是不可避免。无法完成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出口消费品又面临前文所说的供应链、人力成本以及环保方面的困难,那无论外企还是民企,自然会选择外流到其他国家。 让我们稍稍将目光投向国外。印度、越南和孟加拉国显然是当下经济增长,以及承接制造业迁移前景最被看好的新兴国家。以上三国的经济增速都在7%左右,制造业比重较低,都不到20%。从结构上来看,印度虽然劳动力过剩,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发达,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越南以“两头在外”,转口贴牌的电子制造为主,同时加以低附加值的纺织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制造业岗位众多。但越南劳动生产率偏低,近些年承接中国制造业外流的同时,也强化了这一趋势;孟加拉国的制造业则高度集中于纺织业, 其高达90%的出口集中于纺织类产品,剩下的出口产品也以初级产品为主,因此其国际收支平衡不甚乐观。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欧美国家出于供应链安全与政治博弈的考虑,正有意识地引导产业链的分散和转移。产业链的转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以五到十年的时间跨度才会呈现结果。一般而言会通过投资、合资、技术转让来培训东南亚的企业和劳动力大军,通过政策和外交合约来引导制造国的更替;充分利用东南亚的“人口红利”,让资本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最终完成新的全球产业布局。 综上所述,中国的制造业产能,在短时间内不会被替代。但是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向东南亚迁移却在所难免。如何在结构设计与全球规划上先行一步,可能是中国企业家在近段时间内需要予以审慎考量的问题。 本文转载自雷梭勒家族办公室,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Sooswiss为您提供 瑞士方向私人管家式的定制服务: 1)家族传承 2)财富管理 3)瑞士投资 4)居留计划 5)税务优化 6)家族治理 更多资讯请登录网站 www.sooswi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