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wiss DNA: 奥黛丽-赫本——定居瑞士的慈善天使(中)
Swiss DNA: 奥黛丽-赫本 定居瑞士的慈善天使(中) “职业生涯,于我而言,彻底是一团谜。从那头一天开始,就完完全全地出人意料。我从没预想过:会成为一名演员;也从未设想过:能接拍一部电影;更无从料想过:这一切竟已成真,又那般如梭而过了。”——《真实的赫本》 在瑞士的日内瓦和洛桑之间,有一处莫尔日小镇(Morge),小镇位于莱蒙湖畔,树木葱翠,众鸟翔集,安静而悠闲。赫本时常会来这儿买买蔬菜,或者沿着堤岸喂喂热情的天鹅。她所居住的特洛什纳村(Tolochenaz),距离此地只有一两公里,坐落在莫尔日西南方向的一个高坡上。村庄正中心,有个小广场,地形宛如不太规则的椭圆。在这椭圆的一隅,矗立着一尊铜像,铜像立在一块高高的大理石上。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你也能看到这是一位美丽女子的头像,本能会告诉你:她就是赫本。 赫本铜像的下方,盛着一个巨大的石盆,石盆里开着红的、蓝的、白的如蝴蝶一般的小花。很显然,这花儿经过了精心的打理。在甜甜的空气里,赫本微微地笑着。只是一丝笑意,更多的是一种对世界的探询,带着善意,还有一点点的忧伤。有人说赫本是上帝的杰作,数百上千年也出不了一个;还有人说虽然没见过上帝,但是我们的确遇到了天使。当赫本离世的时候,伊丽莎白·泰勒伤感地说:天使回到了天国,上帝想念这个小女孩了,于是赫本回到上帝身边了。 1988年至1993年间,奥黛丽·赫本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Unicef Ambassador)。帮助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孩子们,四年间,她去了埃塞俄比亚、苏丹、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孟加拉等亚非拉国家,为孩子们呐喊、呼吁和募捐。其实,她在儿童基金会工作了38年,也许做慈善会给奥黛丽·赫本带来快乐吧,毕竟她是一位真正心地善良的女艺人。晚年的奥黛丽赫本,隐居在瑞士的这个小镇。当辉煌的电影生涯不再,当曾经的爱人背叛离去,当青春美丽的脸庞爬满一道道的皱纹,她反而活得愈发轻松通透了。年轻的时候,她的美丽善良,成就了她辉煌的电影事业;年老的时候,她的博爱正义,成全了她灿烂的慈善贡献。而对于这一切,她所表现出来的,永远都是那平静到不能再平静的笑脸,与温情平和、灼灼清澈的眼神。她在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直到永远》中,饰演了一个天使的角色。彼时的她,韶华褪尽,一袭白衣,笑容优雅纯真。是的,当时她已经年近六十,但仍旧笑得像个小女孩一样单纯。她是影视剧里外形最不像天使的天使,却是一个最让人信服的天使。 她的生活里曾经有过恐惧、背叛、和战争,但她却并没有因此变得阴鸷或者世故,反而发自内心地同情和悲悯一切有过同样不幸遭遇的人,尤其是贫穷弱小的女人和孩子。这个世界曾经给过她荆棘,而她却回赠予世界一捧灿烂的鲜花,还有什么比这更另人敬仰和感动的呢?她曾说:女人之美不在五官,而在其内心折射出的真美,这就是她的大爱。女人的这种真美,是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发增长的。 奥黛丽·赫本在1988年曾前往了埃塞俄比亚,并为此次活动带来了健康诊所和营养计划,还设立了一些孤儿院,当时的奥黛丽·赫本说过:“我很心碎,也感到绝望,我无法忍受近两百万人面临饥饿的危机,其中的很多还是儿童啊”。即使当时奥黛丽·赫本已经59岁了,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她依然很美,美得慈祥、美得亲和,这才是真正享誉世界的正能量女星。其实奥黛丽·赫本还很关爱动物,也收养了很多流浪的猫狗,并且专门设立过这样的爱心基地。话说回来,在25位“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星”榜单中,像奥黛丽·赫本这样人美心更美的女星却少之又少,也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像她这样,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电影事业和慈善壮举,这样的人又怎么会不美丽呢。奥黛丽·赫本的美丽有一种“圣洁”,有一种自然与天然的洒脱,她的眼睛美得不仅仅是一种灵动,更像是一张善良的窗户,平静而不失英气。奥黛丽·赫本的五官已经不能用精致甚至是倾城倾国来形容,而是亲和力。是的,奥黛丽·赫本的美丽本身就有一种温和以及平易近人的感觉。 她对自己的长相其实很挑剔。她曾经说过: 我希望自己不要那么平胸。我不希望有这样的角肩, 这么大的脚, 这么大的鼻子(她的鼻子和脚都很大)。而看了赫本,才知道什么叫,美人在骨不在皮。她不喜欢戴手表, 不喜欢金属和她皮肤接触的感觉。她最喜欢的首饰是珍珠, 她要么戴珍珠耳环, 要么带珍珠项链。她也只用纪梵希先生为她单独设计的一款香水。她说化妆只能让你外表看起来很漂亮, 但如果你在里面很丑的话, 就不会有什么帮助。除非你吃了化妆品。即使晚年的奥黛丽·赫本早已经容颜老去、芳华不再,但是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得到她的美和她的情感,能从她盼顾自己长大成人的两个爱子的眉宇之间,看到那种发自内心的爱意,所以奥黛丽·赫本的一生都值得我们去尊敬,人美心美才是我们心目中的唯一! 该文章为搜瑞士网站原创,部分图片摘引自网络媒体的公开资源,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 Sooswiss为您提供 瑞士方向私人管家式的定制服务: 1)家族传承 2)财富管理 3)瑞士投资 4)居留计划 5)税务优化 6)家族治理 更多资讯请登录网站 www.sooswiss.com
-
Swiss DNA: 奥黛丽-赫本——定居瑞士的慈善天使(上)
Swiss DNA: 奥黛丽-赫本 定居瑞士的慈善天使(上) 关键词:电影Career / 魅力Beauty / 瑞士Family / 慈善Unicef 人们都说奥黛丽·赫本是被上帝亲吻过的女人,因为赫本的模样之美,无论在银幕上还是于生活中;清纯靓丽时节亦或中年定居瑞士之后,真的是风华绝代、璀璨摄人,恍若落入凡间的一位天使! 世上的影星佳丽无数,而能被公认为天使的,却只有奥黛丽·赫本一人。 赫本身上有着那些消逝已久的贵族品质,如优雅、真我、善心、体行等;她是一个连上帝都愿意亲吻她脸颊的人,一个终生葆有亲和力、大爱无疆、让所有人喜欢的天使。 1996年,英国时尚杂志《哈泼斯与名媛》评选赫本为“史上最有魅力女性”第1名。 2004年,时尚杂志《Elle》评选的“世界最美丽女人”,赫本荣膺第一(得票率为76%)。 2006年,英国《新女性》杂志组织5千位读者票选的“世界古今百大美女”,赫本居首。 1929年5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欧洲贵族后裔家庭。母亲为荷兰女男爵,父亲是闯荡亚欧的英伦私人银行信贷高管。赫本身上流淌着英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的血统。她精通5种语言,会讲英语、西班牙语、法语、荷兰语和意大利语。这也为成名之后,她长期生活于瑞士南部(法语及意大利语区),成功闯荡英美影视戏剧界,并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奔赴亚非拉各地扶贫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 从1944年11月直至次年德军投降, 在荷兰历史上被称为饥饿之冬,正值赫本的年少时期,德国纳粹封锁了她居住的地区, 造成了1.8万人死亡的百万人口大饥荒。她的舅舅在内的诸多亲人更被残害、失踪了。她靠吃郁金香茎叶维持,并试图用郁金香的茎叶做面包充饥。战争结束时, 15岁的她躲在纳粹的地窖里,严重营养不良,并伴有贫血,哮喘等健康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从1940年,“中立国”荷兰被纳粹侵占开始),赫本靠吃郁金香球茎才能幸存下来,不忘用自己稚嫩的芭蕾舞姿,勇敢地为当地民间抵抗运动秘密赴前线公演,筹措正义之款。她万分感谢郁金香曾经帮助过她,1990年,当一个新的杂交郁金香品种问世时,荷兰花卉信息协会当即决定以赫本的名字命名:“它代表了赫本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演艺事业之付出。”赫本出席了在荷兰祖籍的颁奖仪式。她用荷兰语,表达了对荣誉的感激之情,并把第一株正式命名为Audrey Hepburn Tulip的郁金香,送给了年迈的姨妈杰奎琳。1948年,奥黛丽·赫本进入当时享誉世界的英国伦敦玛莉·蓝伯特(Marie Rambert)芭蕾舞校学习。由于年龄、身高以及早年因营养不良而影响发育的原因,赫本被告知:她无法成为一流的芭蕾舞者。但这也是幸运的——课余兼拍平面广告谋生的赫本,结识了英国舞台剧名团Gigi,从此走上了演艺道路。 从荷兰风光纪录片《荷兰七课》中开始出道,最为重要的当然是1953年她无心插柳(电影成本控制在100万美元,无奈只能启用新人),因缘际会(与大明星格里高利-派克平起平坐,后者慧眼识珠、仗义举荐、并无私提携)、首次主演的影片《罗马假日》。这回,不仅让初出茅庐的她一举多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还让她出现在了全世界的面前,重新定义了“美”的含义,继而改变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关于本片中赫本的演技,美国《时代》杂志曾评价说:她把女皇的高尚和活泼淘气,完美地柔和在一起,像一颗精美切割的钻石一样,闪闪发光。 赫本曾说:我在很早之前就决定要无条件接受生活。我从来没有期望任何特别的事情发生,但我获得的总远远超过我的期望。但大部分时候,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我都没有刻意追寻。赫本具备那种古希腊神像上雕刻出的美,浓眉高鼻,英气十足。但是她却能表现出俏皮活泼的公主形象,骨子里流露出的是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女特有的善良。这不仅难以表现,这更加难以演绎。 当时好莱坞主流审美是玛丽莲-梦露那种性感妖娆、低胸裙衫,脚踩纤细高跟的形象,《罗马假日》中赫本的出现,着装风格简约又不失韵味(俏皮的刘海,永远的平底鞋),让好莱坞看到了一种简单朴素的美。是那种高贵而优雅,自然展现的美。奥黛丽·赫本也凭借《罗马假日》夺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不仅在《罗马假日》中赫本有完美的表现,在《蒂凡尼的早餐》中赫本的演技依旧无可挑剔,尤其是那一身简约的黑色长礼服,和三串式珍珠项链、盘得高高的“赫本头”,以至于现在众多女明星都在争相模仿。 作为EGOT俱乐部成员(EGOT这个词是用来形容那些赢得艾美奖、格莱美奖、奥斯卡奖和托尼奖的稀有巨星。赫本是拥有这一壮举的14人之一),每一个和赫本交往过的人,无一不评价赫本非常谦虚,懂得尊重每一个人,而且她极为富有爱心,热衷慈善,从出道到离世没有任何绯闻。它常常被记者跟踪,但从未抱怨过记者。她从来不像其他演员一样,想永远当红,而以追求个人的幸福、平静、她爱且爱她的子女和伴侣为重。赫本一生共参演26部电影,获得过五次奥斯卡最佳女主提名,两届奥斯卡金像奖。那是那个时代的辉煌,她不完美,却最接近完美的造物;她不炒作,却是最持久的明星。有一种美丽,叫奥黛丽·赫本。 年轻的时候赫本华服加身,一生荣耀,而到了晚年,安居于瑞士小镇的赫本,也不需要靠那些珠宝钻石来虚张声势,她还是以真诚的笑容、优雅的气质笑对时间。当然,晚年的她依然获得了让很多人羡慕的荣誉:赫本受邀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慈善大使,为第三世界妇女与孩童争取权益。获得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1993年获奥斯卡人道主义奖。联合国也在总部为她树立起一座塑像。 1989年,息影多年的奥黛丽客串出演最后一部电影《直到永远》。1992年赫本被查出患有阑尾癌,1993年赫本在爱人和爱子的陪护中,安详地病逝于瑞士,享年63岁。 该文章为搜瑞士网站原创,部分图片摘引自网络媒体的公开资源,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 Sooswiss为您提供 瑞士方向私人管家式的定制服务: 1)家族传承 2)财富管理 3)瑞士投资 4)居留计划 5)税务优化 6)家族治理 更多资讯请登录网站 www.sooswiss.com
-
Swiss DNA:一门五爵士,慈善爱国心—香港嘉道理家族
Swiss DNA:一门五爵士,慈善爱国心 香港嘉道理家族 引言: 嘉道理的名字在香港很有名:有嘉道理大道、嘉道理农场、嘉道理农业援助协会和嘉道理大学农业研究中心。本文梳理了该全球知名家族的家国情怀、民族责任、慈善事业与国际化视野,其背后都不乏瑞士所带给嘉道理家族数代人的滋养及回馈:和平、正义、慷慨、无私。 香港尖沙咀的半岛酒店的西餐厅——瑞樵阁,选用瑞士东部木屋风格设计:松木横梁、木质镶板以及纹理石膏的装饰举目皆是,阿尔卑斯山农舍的异国风情展现无遗。每年8月1日,这里都会摆放特别装饰,奉上特色佳肴,共庆瑞士国庆日的到来。在五六十年代,The Pen(半岛酒店的昵称)的瑞士大厨与Swiss Air合作,为飞往苏黎世的所有航班提供餐饮服务。而半岛酒店集团的主人:米高-嘉道理爵士的大家族,与瑞士更联结着浓情厚意。米高-嘉道理是其家族于1901年共同创立的上市电力公司CLP Holdings (中电控股)的主席,常年为香港80%的人口提供服务。他还是包括半岛酒店在内的全球豪华连锁酒店:香港上海酒店集团的董事长。遍布香港、上海、北京、曼谷、纽约、芝加哥、马尼拉等十地。最新一家半岛酒店于2017年11月,在英国伦敦贝尔格拉维亚区 (Belgravia) 隆重举行奠基仪式,由董事长米高-嘉道理爵士亲自主持,威斯敏斯特公爵 (Duke of Westminster) 担任主礼嘉宾。嘉道理家族公司于2016年庆祝成立150周年。 嘉道理家族发迹: 嘉道理家族从100多年前就来中国做生意,至今3代单传,已在香港落地生根。他们是来自万里之外的中东伊拉克犹太民族,他们是民国时期上海美钻洋房———大理石宫的拥有者,他们在香港集聚了近800亿港币的巨大财富,更是香港显赫家族的杰出代表。只是,他们一直潜藏于媒体和公众视线之外。祖父埃利·嘉道理(Elly Kadoorie)爵士,为英籍犹太富商,曾跟随上海地产大亨哈同,供职于汇丰银行。19世纪末开始,他在沪港两地兴办实业,深入各个领域,并且热心举办各类慈善事业,如上海市育才中学、上海市第一结核病院等等。因此,1925年,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授予其二级爵士称号。20世纪三十年代,其子罗兰士和霍瑞斯开始协助其开拓事业,嘉道理家族逐渐壮大,成为沪上与沙逊、哈同其名的知名犹太财团。1949年后,主要业务转至香港。 上海嘉道理公馆: 1919年,埃利·嘉道理位于黄陂南路上的公馆着火。嘉道理之妻摩卡塔为了营救被困于房屋内的家庭女教师而不幸遇难。由于原住宅被焚毁,并且为避免触景生情,嘉道理携两个儿子前往伦敦居住。同时,委托自己的建筑师好友拉汉·布朗负责新公馆的建设。新的公馆选址于大西路,即今延安西路。拉汉·布朗尽管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但由于嗜酒成性,便根本不负责新公馆的设计,全权委托马海洋行的设计师斯金生负责后,便不再过问建设一事。 1924年,历时5年建设的新公馆落成,老嘉道理返沪。他发现看到的是“一幢宫殿式的建筑和一个烂醉如泥、正躺在医院里的布朗”。更令其惊愕的是,整个公馆高昂的设计和建筑费用,耗资100万两白银。根据当时的物价,可以购买大米5000万斤,供14万人食用一年。尽管如此,公馆建筑的美轮美奂,还是令老嘉道理颇为满意。 辗转颠沛沪港两地: 世界第二次大战前夕,欧洲开始有大批犹太难民逃离,而上海却是一个实行免签证的自由港,1938年更是出现了大批难民的移民潮。作为同为犹太人的嘉道理家族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救济难民的活动中。老嘉道理爵士之子霍瑞斯·嘉道理首先出面,负责召集救助会议。后来沪上所有的犹太社团和社会救济组织在这里召开会议,决定组成“上海援助欧洲难民委员会”。嘉道理爵士本人亦捐献大批钱财,并且创办了上海犹太青年会附属学校,专门接收欧洲的犹太子女,并提供犹太同胞住屋及所需,接济了为数达三万的难胞。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此时嘉道理家族正在香港度假,而上海公馆由霍瑞斯·嘉道理负责打理。当日,日军进占上海公共租界和香港,为免中华电力设施落入日本人手中,罗兰士亲自主持炸毁发电厂,然后撤退入中国大后方。嘉道理家族成员悉数被关入集中营。而上海的公馆则为日军没收。后由于埃利·嘉道理年事已高,因此被日军特许返回大理石宫,但只能居住在原先的佣人房中实行软禁,不过允许霍瑞斯负责日常照顾。1944年,埃利·嘉道理在公馆去世。1945年,抗战胜利,由肖耶少校率领的一支美军先遣分队登陆上海,并通过瑞士驻上海总领事馆与嘉道理兄弟取得联系,希望能在嘉道理公馆暂时办公。在抗战胜利的当日,嘉道理兄弟打开了公馆所有的电灯,庆贺战争的结束。 嘉道理公馆在抗战胜利后成为美、澳、英等国军人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是沪上众多的慈善活动举办地。孙中山夫人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即中国福利会前身)曾多次在此处举办各种慈善活动,例如举行游园会、慈善舞会、义卖活动等。嘉道理家族于1940年代末,由上海迁往香港。1953年,在征得嘉道理家族同意以后,宋庆龄于当年6月1日国际儿童节,在嘉道理公馆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少年宫——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并邀请毛泽东题写了少年宫之名。 1979年,劳伦斯·嘉道理夫妇回到上海参观时,对于公馆变成儿童的乐园,曾感慨的表示:“我父亲喜欢款待朋友,大理石大厦在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中出了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被改为少年宫,从各个学校中挑选出来的小学生们在那里接受艺术培训。岁月流逝,得知我父亲特别喜欢的这幢建筑现被成千上万的儿童使用着,他们从那里提供的课程中受益,这对我来说是件高兴的事”。 一门五爵士,慷慨公益 埃利·嘉道理爵士 香港著名慈善家,成立育才书社及多所学校,又设《复兴基金》,帮助二战犹太难民在沪安顿,并创办中小企业。 罗兰士·嘉道理男爵 英籍香港犹太人,曾是香港首富,经营能源工业、地产、船务、工程、建筑、酒店等,曾获英皇室封为勋爵,热心公益,富而仁厚,乐善好施,亦获各国最高荣誉勋衔不可胜数。一九八五年,罗兰士·嘉道理亲赴北京,会见了中共高层领导邓小平等,并达成与中国合资兴建深圳大亚湾核电站的协议。在这座投资逾百亿港元的核电站中,中电公司占百分之二十五的股权。大亚湾电站竣工后,其强大的电力通过中电公司的电网输入香港,为香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 嘉道理男爵夫人(女贵族) 罗兰士之妻,钢琴家,香港爱乐乐团的资助人,建立中国海岸社区捐款,为许多无家可归的人提供居所。嘉道理夫人对农场和有机农产品的热情也是显而易见的,她最初的动机是帮助贫困农民,致力于提高香港当地的家畜禽类养殖标准,帮助受伤的动物和鸟类,特别是濒临灭绝的物种。嘉道理夫人还是环境改革的倡导者,香港宋庆龄基金会前主席。 霍瑞斯·嘉道理爵士 罗兰士之弟,上海援助欧洲难民委员会召集人。曾创立嘉道理农业试验推广农场、嘉道理农业辅助会及嘉道理农业贷款基金会等使新界30万农民受惠而获OBE勋衔。 米高·嘉道理爵士 罗兰士之子,香港金紫荆星章、太平绅士、香港大学荣誉法学博士、(法国)荣誉军官级勋章、(比利时)理奥普二世司令勋衔。(法国)艺术及文学部骑士勋章等。捐赠上海博物馆“嘉道理少数民族工艺馆”等。 米高-嘉道理的瑞士情怀 当然,Le Rosey(瑞士萝实学院)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所催生的老男孩网络 —— 独一无二地紧密,独一无二的财富,和独一无二的国际化。 “Le Rosey就像一个俱乐部,”香港亿万富翁Michael Kadoorie在1958年毕业时说道。“Le Rosey 校园里结识的朋友,是让人终生保持联系的挚友。” 业余生活中,米高-嘉道理也是一名直升机飞行员(启蒙于在瑞士萝实学院冬季校区的滑雪时的空中营救体验),和经典老爷车的收藏家。他是许多稀有汽车的拥有者,包括布加迪57型,1932年由Thrupp&Maberly提供的劳斯莱斯幻影II,1934年的Hispano-SuizaJ12 Vanvooren Cabriolet,1969年的兰博基尼Miura P400 S,1924年Vauxhall30-98 Tourer,一款Talbot T150 CSS Pourtout双门轿跑车(赛车手Pagnibon的前车),一辆带有Gurney Nutting车身的Rolls-Royce Phantom III和一辆Rolls-Royce SilverGhost。 该文章为搜瑞士网站原创,部分图片摘引自网络媒体的公开资源,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 Sooswiss为您提供 瑞士方向私人管家式的定制服务: 1)家族传承 2)财富管理 3)瑞士投资 4)居留计划 5)税务优化 6)家族治理 更多资讯请登录网站 www.sooswiss.com
-
周总理的瑞士和平之旅(下)
周总理的瑞士和平之旅(下) 宴请喜剧大师卓别林 景色秀丽的莱蒙湖畔,坐落着一幢白色的老式三层建筑,名叫花山别墅,它位于瑞士日内瓦郊区韦尔斯瓦小镇的一个偏僻角落。1954年夏,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曾下榻于此(1961年,外交部长陈毅元帅来访日内瓦时,代表团一行也同样下榻于此。或许是意识到中国人对花山别墅的特殊情结,其现有的主人在建筑物外墙上特地钉上了一块铜牌,上面用中法双语标明:中国周恩来总理1954年、陈毅元帅1961年分别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曾在此下榻)。当时就在这里,周恩来与国际和平奖获得者、全家定居瑞士、对中国十分友好的世界著名电影明星卓别林夫妇,留下了一段难忘的情谊。 提起卓别林(Charlie CHAPLIN)的名字,许多人就会联想起一个身穿肥大裤子、脚蹬大头皮鞋、头戴西式礼帽、留着硬毛刷胡子的绅士流浪汉形象。在无声电影的时代,卓别林已经是驰名世界的喜剧演员了。他多才多艺,精通多种艺术形式,既擅长表演粗放的滑稽,又善于表演微妙的讽刺。他的影片大多由他自己编导、自己主演、自己配制音乐和字幕,其中不少影片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内容。 周恩来早年就曾欣赏过卓别林的影片,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他再次欣赏了卓别林自导自演的无声影片《城市之光》。这部“以哑剧形式演出的喜剧浪漫史”,实际上是一出杂糅着喜剧成分的悲剧。在这里,卓别林不但鞭挞了“高贵”的“上等人”,而且以极为巧妙的隐喻讽刺了整个社会。其细致入微的表演,深沉蕴藉的思想,再一次深深打动了周恩来。当他得知卓别林因参加“美国进步文化运动”,受到其国内反对派的舆论迫害,在瑞士政治避难后,特意邀请卓别林及其夫人前来共进晚餐。 卓别林先生在接到中国代表团的邀请电话后,既很兴奋,又感不安。尽管他对中国并不陌生,30年代赴东方旅行时,曾乘船途经上海并作短暂停留,与梅兰芳等中国艺术家还有过交往,但同中国最高层领导人,从未有过任何接触,自然心生敬畏。然而,令卓别林大感意外的是,当他携家人于7月18日晚如约来到花山别墅时,周恩来已笑容满面地站在寓所的台阶上迎候。寒暄入座后,他们谈笑风生,像老朋友一般无拘无束,总理请他欣赏了中国影片《草原上的人们》。餐前,周恩来应卓别林的要求介绍了日内瓦会议的情况,以及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 当周恩来坦然而平静地告诉卓别林:“一切都和平解决了”时,这位曾以电影艺术为武器同法西斯主义作坚决斗争的国际和平战士,会心而欣慰地笑了起来,连声称赞周恩来“您是决定和战的关键性人物,为日内瓦会议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周总理的卓越的政治家风度和杰出的外交家才干深表钦佩。 在谈话时,周恩来对卓别林说,你是反对侵略、反对战争的伟大战士,是维护人类和平、友爱、文化进步的坚强卫士。我们从你拍的电影和创造的众多角色上,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呼吁人类友爱、世界和平的呼声。听着中国领导人的褒奖,卓别林回忆起1936年他路经上海时所见到的中国人民在铁蹄蹂躏下的悲惨生活情景,感叹地说中国真的变了,恳切地表示希望有机会再去看看新中国。周总理当即热情地邀请他访问中国,卓别林欣然接受。 会见快近中午,席间宾主频频举杯,互致良好祝愿。面对满桌佳酿美肴,卓别林赞誉不绝。他指着面前的茅台酒夸奖道:“这种中国香槟才是真正男子汉喝的酒!”又试探地问能否允许带上一瓶回去作纪念?周恩来总理当即答应送他两瓶。而当香酥鸭端上桌来时,卓别林更乐不可支。他饶有兴味地讲起自己曾到许多国家,无论走到哪里,那儿的人们就学他的鸭子步来表示欢迎。说着,卓别林站起身来表演了几段鸭子步。顿时,席间顿时响起了欢乐的笑声。 长达7个小时的愉快会见结束时,周恩来又和卓别林及其家人合影留念。握手告别时,卓别林一再激动地说:“今天是我毕生难忘的一天!”送别卓别林后,周恩来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卓别林为人正直,正像他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一样,不愧为当代最有影响的艺术大师!后来,周恩来又托王倬如将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带给卓别林,卓别林看后说:“影片好极了,希望你们多拍这类片子。” 从1952年至1977年,卓别林和妻子奥娜还有他们的8个孩子,在日内瓦湖边僻静的小镇沃韦科尔西耶生活了25年。如今,他和妻子的墓碑并排树立在沃韦科尔西耶墓地。而最能全面、生动地再现大师艺术生涯的,还是那座“卓别林世界”博物馆,该纪念馆由卓别林的宅邸庄园改建而成,2016年才正式向公众开放。一层客厅墙上贴满了卓别林全家的生活照和他在瑞士期间与要人、朋友们的照片,卓别林与周恩来总理1954年的这张合影(左侧有周总理亲笔书法题字)也端挂于正中。 遥寄海棠花寄托思念 位于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厅,是周恩来夫妇的住处。庭院里种有许多海棠树,每当海棠花开时,都是花丰叶茂,姿影绰约。日理万机的总理,经常抽空和邓大姐一起漫步欣赏那如霞似锦的鲜花。每每工作到深夜,疲劳困倦之时,周总理也爱在海棠树下散步。那沁人心脾的花香,使夜间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于是,手头上一切的烦扰和疲劳都被暂时忘却了。 周总理神秘的手提箱 由于日内瓦会议时间跨度比较长,周恩来的衣服被送到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洗涤。大使夫人发现,这些衣服有的多处打过补丁,有的领子和袖口换过几次,一件白底蓝格的毛巾睡衣早已磨得像一件纱衣……大使夫人心疼得指责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你们就这样照顾总理?这是一个大国总理的衣服吗?”工作人员面面相觑,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原来,周恩来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他所穿衣服,特别是衬衣衬裤,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所以,周恩来的衬衣衬裤从来都是打满了补丁。而在正式场合,周恩来非常注意形象,因此外衣不能打补丁,有时就把领子、袖口换换,照样套在里面当衬衣衬裤穿。甚至有的衣服实在穿不了,邓颖超就拿去改改又接着穿。据中南海服装师田阿桐就回忆,周恩来很少做衣服,但缝补衣服的次数在国家领导人中是最多的:“几十年来我给总理做几件新衣服是心里有数的,但为总理修补破衣服的次数太多,却是记不清了。”由于缝缝补补太多,这些衣服往往一洗就会破,这样寒酸的行头,当然不敢示人,更不敢示外国人。所以,周恩来知道洗衣服事件后,在日内瓦会议期间自己掏钱,买了一个箱子,专门放置换洗衣服。所以,周恩来这个出国时随身携带的箱子里面没有核按钮,里面不过是共和国人民总理的换洗衣物。他的谦逊和风度,在国际外交界无出其右,长久以来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联合国降半旗致哀 1976年1月8日,新中国的缔造者、一代伟人、敬爱的周总理去世之后,联合国为他降了半旗。当时还有一些国家不理解不接受,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表讲话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在场所有人都鸦雀无声。这之后,联合国破天荒地连续数天为周恩来总理降半旗,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耀,还证明了周总理的无私付出和为了世界和平的贡献,这也是联合国为我国降半旗的第一人。 谨以此文,纪念周恩来逝世43周年。周总理为了新中国和世界和平的事业,在瑞士日内瓦会议期间做了巨大贡献,他一生只有一位爱人,他的一生装的都是国家和人民,不辞劳苦,尽心尽力。周总理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希望正大,前途光明! 该文章转载自雷梭勒家族办公室,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Sooswiss为您提供 瑞士方向私人管家式的定制服务: 1)家族传承 2)财富管理 3)瑞士投资 4)居留计划 5)税务优化 6)家族治理 更多资讯请登录网站 www.sooswi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