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士式“民主原型”可乐吗?
瑞士式“民主原型”可乐吗? 瑞士喜剧演员麦克·穆勒(Mike Müller)正在进行以社区大会为主题的全国巡回戏剧演出。他着迷于公民对地方事务的自治。但这位著名的政治嘲讽家认为通过投票决定入籍是哗众取宠。一年数次,瑞士中小城市的公民聚集在一起,讨论政府预算、年度帐目、税基、新校舍或其他最重的议题- 大多在激烈辩论后他们会举手表决。五分之四的市镇(Gemeinde/commune)由社区大会来行使直接民主的职能,虽不是议会,但负责设立法规。喜剧演员麦克·穆勒的喜剧“今天的社区大会”正以此为题。 瑞士资讯swissinfo.ch: 不然呢?麦克·穆勒:(笑)社区大会是我展示不同角色的好舞台。社区大会是民主的原型,大家聚在一起讨论事情。直接民主的问题在那里也显而易见。顺便说一下,很多公职人员都来观看我的表演。我不喜欢以城市自由主义左派的姿态嘲讽农村地区。但是他们来了,看了,并(在喝了第二杯白葡萄酒之后)认可道:我们就是这样的! 瑞士资讯swissinfo.ch: 你认为政府在社区大会中直接与市民对话是好事吗?麦克·穆勒:基本上是的,因为政治计划必须非常直接地进行论证。政治和行政进一步亲民是好事。德国政府于民遥不可及,对待民众的态度也粗鲁不敬。我自己就曾在德国工作过- 德国税务局的来信非常不礼貌!在瑞士就不一样,我觉得很好。我给行政机构打电话,他们会马上帮我。有一次,我在10分钟内通过邮件得到想要的表格,这让我德国的一位戏剧导演朋友非常惊讶,他以为我在瑞士的办公室里有熟人。其实我只是给养老和遗属保险(AHV)帐单上标明的负责人打了电话。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在短片中,你扮演的镇长说:“今晚,搁置许久后我们要再次对入籍事宜进行表决,我希望至少落实斯托亚迪诺维茨先生的申请”。你怎么向外国人解释这个笑话?麦克·穆勒:很遗憾,这不是抖包袱,而是事实。生活在瑞士的外国人在各自居住的市镇入籍。该过程因地区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苏黎世市很容易, 因为走的是正式程序。在瑞士,由社区大会投票决定入籍的地方寥寥无几。有时会发生比如这样的情况:某人没能入籍,因为他不认识村里的面包师。无数巴尔干移民的入籍请求都遭到了拒绝。不是因为丈夫殴打了妻子,也不是因为无票乘车,而是因为他们的名字以巴尔干人标志性的“ic”结尾。这种情况是不公平的。 瑞士资讯swissinfo.ch: 你在表演中提及了地方政治的许多弊病:得哄着赶着居民来开会,聒噪群众围绕鸡毛蒜皮的喋喋不休,还有裙带关系和地方主义。你能简练地向外国人解释瑞士的地方政治吗?麦克·穆勒:瑞士地方政治为我的喜剧提供了大量灵感和养料。我不想说地方政治只是由“裙带关系”组成,但它确是事实的一部分。当地政治首先是关于基层事务的政策,全国性政党“高屋建瓴”式的计划在这里没什么用处。公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超越了党派界限。人员兼职模式是瑞士地方政治的一大特色。例如,伊尔瑙-埃夫雷蒂孔(Illnau-Effretikon)市的市长一边管理着150人的行政机构,一边还在温特图尔职业学校教书。当地政策尤其取决于地理位置:苏黎世与艾门塔尔(Emmental)的尚瑙(Schangnau)就非常不同。 瑞士资讯swissinfo.ch: 你觉得社区大会依然合乎时势吗?麦克·穆勒:我觉得社区大会基本上是一个好东西。它节省费用,因为议会是费钱的。但它取决于地方的大小:像索洛图恩(Solothurn)这样的城市,有1.6万居民,而仅有150人去参加社区大会。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肯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认为应该让当地居民自己决定社区大会的存留。职业立法机构不是任何情况下都更好的。社区大会也可以收获一些意外,通常直接民主就是这样的。另外,我也不总是明白投票议题的内容。民主是复杂的,也会有许多弊端。 瑞士资讯swissinfo.ch: 但也还是有优点的?麦克·穆勒:是的,就像我说的,不会有瑞士人说这是“胡闹”。在德国,人们只能每四年投一次票。我觉得这是不够的。这也导致那里目前的僵局,就象大家现在看到那样! 该转载自瑞士资讯,如有侵权, 请告知删除。 Sooswiss为您提供 瑞士方向私人管家式的定制服务: 1)家族传承 2)财富管理 3)瑞士投资 4)居留计划 5)税务优化 6)家族治理 更多资讯请登录网站 www.sooswiss.com
-
从难民到阿拉伯第一王后,这个姑娘酷到骨子里
从难民到阿拉伯第一王后 这个姑娘酷到骨子里 约旦,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北部。这里有着千年的历史,璀璨的文化,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和欧洲的王室不同,约旦的国王拥有实权,总揽军政和外交大权。多年来,侯赛因国王在各国势力角逐的中东地区,不遗余力地扮演着温和外交和事佬的角色,也保障了约旦本国的稳定和发展。而在这一系列的外交斡旋中,国王的身后,有一位美丽的女性,自始至终守护在他身边。她用自己的美丽、智慧、坚毅,让世界看到了阿拉伯女性不一样的一面。她,就是约旦王后拉尼娅 Queen Rania of Jordan。拉尼娅是迄今为止登基时最年轻的王后,成为王后时不到29岁。 登基后,她做慈善、重教育,敢于突破传统、打破旧习,被誉为“阿拉伯世界的第一王后”。慈善之外,她也是时尚界的宠儿,每次出场都光彩照人,优雅大方。今天,报姐就来说说,传奇王后拉尼娅的故事。拉尼娅1970年出生在科威特的医生家庭,父母是巴勒斯坦人。从小,拉尼娅就一直在科威特当地的国际学校念书,英文十分流利。高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她,考到了开罗的大学,一路顺风顺水,拿到了本科商学位。但拉尼娅所拥有的一切平静和美好,都在1991年那场海湾战争中,彻底被粉碎。 这一年,科威特局势十分混乱,刚刚大学毕业的拉尼娅,收到父母的信件,希望她赶去约旦首都安曼和家人汇合。拉尼娅的家人,丢下了科威特的一切,逃往安曼,总算捡回了一条命。本来在科威特时就是外来移民的拉尼娅,到了安曼,再次变成了难民的身份。战争的残酷印记,深深刻在了21岁年轻姑娘的心上。好在,拉尼娅的父母十分开明,一到约旦,就鼓励拉尼娅振作起来,出去工作,找回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良好的教育背景,加上出色的个人能力,刚从别国逃难而来的拉尼娅,成功拿到了花旗银行的职位,没过多久,又跳槽到了苹果电脑公司,负责市场部的工作。而拉尼娅和国王的相遇,也正是因为自己能够在外工作。一次机缘巧合下,拉尼娅被同事邀请,参加了国王妹妹举办的派对,在那场派对里,拉尼娅和国王相遇了。派对上,还没有成为国王的侯赛因王子,对拉尼娅一见钟情。两人相谈甚欢,王子被拉尼娅敢于抒发己见的自信深深吸引。有着相似国际教育背景的两人,聊得十分投机,没交往多久,就决定结婚。1993年,23岁的拉尼娅和31岁的侯赛因王子举行了盛大的婚礼。难民姑娘成了王子妃,拉尼娅和王子的相爱过程,就像一场梦幻的童话。 和那些结婚后隐居深宫的阿拉伯王室女性不一样,拉尼娅从来都不甘心于做一个安静的花瓶,她一直知道,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婚后第二年,拉尼娅的大儿子出生,没过多久,她就创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基金会,用于改善约旦儿童生活条件和教育现状。从小在异国长大,经历过颠沛流离的拉尼娅,深知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有多么重要。正因为经历过这些挫折,她一直想为约旦本国的儿童教育,尤其是女孩儿的教育做点什么。因为文化和传统习俗等原因,约旦许多地区的女孩,从小到大都没有接受过教育。拉尼娅对此十分痛心,她开始积极地筹集善款,四处游说。 她在演讲中反复强调,一个女人接受过教育,那她就会教育她的家庭;一个女孩儿接受过教育,无疑是教育了国家的未来。接受采访时她也说,什么对女孩最重要?不是漂亮的衣裳或是父辈的保护,最重要的应该是让她接受教育,这样她才能有自己的收入,能够有自信发声。但拉尼娅的勇敢发声,从一开始就被约旦国内的保守人士抨击。反对的人说,她根本没有资格对传统指指点点,还敢出来抛头露面。面对这样的争议,拉尼娅一点没怂,反而愈挫越勇,开始更加深入的推进改革。1999年,王子登基,拉尼娅正式成为了王后。这之后,除了教育,她将触角伸向了更加保守的领域。她主张废除阿拉伯世界的“荣誉谋杀”,推动立法禁止家庭的男士动用私刑,惩罚家里的女性。 另一方面,拉尼娅王后也参与创建了儿童保护机构,亲自和专家探讨定义各种虐待儿童罪行的阿拉伯学术用语。她推动国家的教育改革,到处筹款完善学校设施;出席教育论坛,直言不讳地讲出国家对待女孩的不公,要求给予男孩和女孩一样的权利。她说:“教育不是奢侈品,它是生命线。”“它不是特权,而是优先权。”“所以,教育不该等,也不能等。”这些被保守人士称为公然挑衅的言论,她一一回击:“我们就应该探讨这些没被说过的事,就应该放到台面上来,不能被扫到毯子底下。”而拉尼娅的丈夫侯赛因国王,从一开始,一直坚定地站在她身旁。夫妇俩一个对外,一个主内,让约旦在战乱频繁的阿拉伯世界,相对安稳地走过了二十多年。难民出身,一路在开明父母的庇护下接受良好教育,成为独挡一面的职场女性。嫁入王室,生育四个儿女,没有舍弃自我、安于现状,反而积极行动,为广大妇女儿童谋取福利。遭遇抨击,不卑不亢,直戳问题,勇敢发声。如今享誉世界的拉尼娅王后,凭着她的智慧、魄力与决心,为约旦和阿拉伯世界注入了一丝新时代女性的气息,注定在这个纷扰的世界,成为永恒的传奇。阿拉伯世界的第一王后,当之无愧。 该文章转载自英国报姐,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Sooswiss为您提供 瑞士方向私人管家式的定制服务: 1)家族传承 2)财富管理 3)瑞士投资 4)居留计划 5)税务优化 6)家族治理 更多资讯请登录网站 www.sooswiss.com
-
华人在瑞士-"我嫁到瑞士的村妇生活”
华人在瑞士-"我嫁到瑞士的村妇生活” 小昱家住在瑞士伯尔尼州挺偏远的一个小山村里,别说交通不便,感觉那里根本没有交通,除了自己开车,进村(山)出村(山)都靠自家车。自行车?想都别想,都是山路。去她家路上GPS还带错了道,想给小昱打电话,号称瑞士覆盖面最全的电信老大swisscom都没有信号,想发微信当然也显示无服务。不过路上风景真是不错,原本下高速后20分钟的车程我竟开了将近一小时,当然,虽然绕了路,但是也看了风景。因为没有电话信号,但是知道已经到了她住的村子,就停车问一户人家,这里是不是住着一个中国人?马上被告知两个左转上到坡顶通过一片树林,看到红色长椅左转就到了。果然,崎岖的山路尽头有一户人家,房前两个男人带着一个孩子还有一条狗,因为不知道对不对,也不知道小昱的大名叫什么,伸出车窗问了一句:我没走错地儿吧?是这儿吗?两个男人异口同声:对,对。被指挥着停好车后,与两位男士握手互报姓名,得知主人叫Rolf,索性就地攀谈起来,被告知女主人正带这一帮人在厨房包饺子,因为没见过小昱,怕认错人尴尬,就给小昱打电话,所幸,这里有信号了。大家忙着包饺子的时候,我与正在烤肉的Rolf聊了起来,问到他俩是怎么认识的时候,Rolf眼角洋溢出一丝得意而幸福的笑:“我们一起打出租车认识的。”我说,那一定是一个很浪漫的爱情故事吧?Rolf似乎有些害羞地笑了(后来这次成就了他们婚姻的邂逅却被小昱描述成当时无法忍受的“痛苦”) 。当时,小昱是国内光伏行业的一名白领。 真实的生活状态:重生需要时间,婚姻需要经营。问小昱,想写写她的生活,是否愿意说说,让我们的读者了解一些瑞士村里的生活?尤其是中国人在瑞士山村里的生活?因为可以想象,从中国到瑞士,生活总会有一些落差吧?小昱却说:“我的生活没啥可写的,平平淡淡的村妇生活而已。” 小昱一家住在她老公家里留下来的山坡上的百年老房子里,海拔1000米左右,是一栋传统的瑞士民居。老公祖辈是以养牛为生,他本人现在伯尔尼一家电力公司上班。房子周围的草地和森林都是他们家的(约6万平米),还很有幸的独占一片小山头。当天聚会的中国朋友都笑称这是地主土豪家。这些地现在都租给了邻居当牧场,因为老公兄弟四个没人子承父业。闲聊中,小昱告诉笔者:“今天之所以搞这个家庭包饺子聚会,是因为前些天婆婆家人说想吃水饺,我就一口答应下来。回家后便愁眉不展,十多个人的饺子得包多久。于是我就找了三个中国姐妹来帮忙当老师,教他们包饺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 看着大家兴致勃勃地包着饺子,想着一个从中国来的女孩子,曾经的繁华和热闹一去不复返,平日里这种连邻居都没有的安静的生活是怎么过的?问小昱,她说,在瑞士三年半的生活很幸福,至少目前来说很幸福:“可能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方式不同,我的性格就是那种选择了就不会后悔的,我只往前看。所以我从来没觉得这三年半的生活对我来说是多么得难,我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重生需要时间,婚姻需要经营。”那么和之前国内的生活落差如何适应的?小昱说:“落差不大,我小时候就给家里放过小羊,生活在农村,家里也有果园,所以这种乡村生活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不适。唯一不同的就是文化差异,比如我不喜欢贴面礼,每次贴面礼就会脸红好久。我和婆婆家人说了之后,他们也都理解。现在每次见面都握手。还有关于家庭姓氏的问题,结婚前我俩就商量好了,孩子随他姓,我保留我的姓。其实我俩都觉得这个问题不重要,但婆婆家人对此曾有过不解。她觉得我应该改夫姓。不过,老公不在乎,婆婆自然也无可奈何。”(注:瑞士的传统是结婚后共用一个家庭的姓,一般是沿用男方的姓做为家庭姓氏。 与小昱妈妈聊天感觉老人虽然与女婿家人语言不通,但是心里什么都明白。她说,第一次来小昱的新家,感觉特别不适应,出门不方便,什么都不方便,而且安静得有些让人发慌。但是随着来的次数多了,慢慢感觉这里才适合人类生存,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小昱说,她的所谓压力基本上都是回国探亲时来自亲戚朋友。他们不理解不出去工作的生活,好像闲赋在家就是无业游民一样。反倒是小昱的妈妈,接受她不工作的状态。她的观念是不愁吃喝,无需让自己太累,在家相夫教子也是一种成功。“说实话,老妈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小昱说。而且老公也没有逼她去工作的意思:“他很传统,注重家庭生活,希望有两个孩子,如果工作不开心,他就会劝我不要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儿。我喜欢这种山上的生活,喜欢自由自在没有拘束的日子。每天睡到自然醒,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在瑞士这种非常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国度里,我学着每天做好吃的饭菜,做好家务,学着养育一个孩子,学着去生活,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因此得到了老公的尊重。在瑞士,家庭主妇也是一种职业。记得刚生了孩子,医院的护士问我是不是全职妈妈的时候,他很骄傲地抢着回答:‘是!’”在家人面前,小昱全然一副什么都搞得定的感觉,像个将军。吃完饭,小昱说带我们去山上看风景(从那里能够俯瞰他们家的领地),她对老公说:We go to Oben*。老公笑回:Gut。问到小昱村里的大事小情,她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小日子的感觉:“我对政治不是很感兴趣,瑞士的民主选举制度挺独特,但是对我来说,刚来这么几年还不能体会到精髓。 到此,真的已经没有什么可写的了,正如小昱所说,她的生活没什么可写的。看着房前小昱自己种的油麦菜,远处山坡上的羊群,就是一幅陶渊明描绘的采菊东篱下的画面。现在人都在追求成功,那么,什么是成功?你是否听说过渔夫和经济学家的对话?渔夫有时间晒太阳算不算成功?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算不算成功?如果你觉得瑞士无聊,没有中国热闹,那你是否想过,你真的接受了瑞士和它的生活模式?真的努力去融入你生活的圈子了吗?瑞士的文化也是文化,川菜好吃,奶酪火锅其实也不错,得看你从哪个胃说起。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我们都想这么任性,但是,脱离仕途回归田园,我们有一颗能静下来的心吗? 该文章转载自瑞士资讯,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Sooswiss为您提供 瑞士方向私人管家式的定制服务: 1)家族传承 2)财富管理 3)瑞士投资 4)居留计划 5)税务优化 6)家族治理 更多资讯请登录网站 www.sooswiss.com
-
“高价孤岛” 瑞士公平价格动议走向全国投票
“高价孤岛” 瑞士公平价格动议走向全国投票 降价!超过10万个签名让降价的呼声传到瑞士首都。在瑞士,发起全国范围内的投票需要先收集到10万个公民签名。瑞士人民有关“公平价格”(“For Fair Prices”)的动议收集了107908个签名,一举超过了所需数字,这些签名已经在本周二(12月12日)提交议会和政府,瑞士将就把消费品价格降至可承受范围之内这一问题进行全国公投。该动议的正文中以“喊停高价孤岛”(“stop the island of high prices”)作为口号,提出要“向滥用权力的进口商和外国供应商宣战”。 在瑞士,一些消费品比其他国家的价格要高得多:其中服装价格高出40%,化妆品价格高出70%。该动议的支持者认为,这些价格差异只有一小部分是源于本国的高薪和高基础设施成本。他们表示,事实上是外国供应商在人为抬高瑞士物价,以攫取消费者的购买力。这一动议要求将对滥用市场力的监管适用于更多的商业活动。它阐明,那些拒绝遵守这些规定的供应商应受到瑞士在国外发起的诉讼。该计划不会涉及受政治控制的农产品价格或由瑞士最高行政机构联邦委员会制定的药品价格。 该文章为搜瑞士网站原创,部分图片摘引自网络媒体的公开资源,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 Sooswiss为您提供 瑞士方向私人管家式的定制服务: 1)家族传承 2)财富管理 3)瑞士投资 4)居留计划 5)税务优化 6)家族治理 更多资讯请登录网站 www.sooswi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