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7
全球巧克力产业目前已经价值1000亿美元(1000亿瑞士法郎),回溯巧克力走过的漫漫长路,还要从3000多年前说起。那时候,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居民常常聚集在篝火旁边,饮用一种含有颗粒的苦涩饮料,他们称其为“xocolātl”。
虽然欧洲人确实是从17世纪就开始饮用巧克力饮料,但是我们如今所熟悉的这种巧克力的诞生,则主要得益于19世纪瑞士的几位糖果商和企业家。现在,他们中很多人的名字在世界各地家喻户晓。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领导“巧克力革命”(Chocolate Revolution)的几位重要人物及其功绩。
弗朗索瓦·路易·凯(François-Louis Cailler)
1819年,维多利亚女王出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仍是美国总统……也是在这一年,世界上第一家机械化的巧克力工厂开张。弗朗索瓦·路易·凯雅(François-Louis Cailler, 1796-1852)改造了沃韦(Vevey)的一座磨坊,在日内瓦湖畔建立了瑞士最古老的巧克力品牌,这一品牌至今仍然存在。凯雅曾在意大利都灵(Turin)做了四年巧克力学徒,他在回家之后发明了一种制作固体巧克力的技术(意大利人生气地说,这种巧克力吃完了手指头黏糊糊)。自动化生产也使得巧克力成为了大众能够消费得起的产品。
功绩:块状巧克力之父。
丹尼尔·彼得(Daniel Peter)
另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是1863年,凯雅的女儿范妮(Fanny)嫁给了当地的蜡烛商丹尼尔·彼得(Daniel Peter, 1836-1919)。但是,那时的新发明油灯正大获成功。彼得只好另寻职业出路。他向岳丈学习了一番,然后于1867年开设了自己的巧克力公司,地点也在沃韦。然而,公司的生意并不好,所以他想找个能脱颖而出的办法。他的朋友和邻居亨利(Henri)是一位德国移民,他发明了一种粉末状的牛奶产品,而彼得灵光一闪,决定试着把这种产品加到巧克力里。开始的时候并不成功,因为会有发霉的问题,但是他没有放弃并且让亨利提供一些炼乳加以代替。1875年,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牛奶巧克力从此诞生了!整个欧洲马上为之倾倒。
功绩:发明牛奶巧克力。
这位亨利不是别人,正是亨利·雀巢(Henri Nestlé, 1814-1890),他出生在法兰克福,原名海因里希·雀巢(Heinrich Nestle),于1839年来到沃韦。他自己从未做过巧克力,但是因为雀巢公司与其他公司多次兼并重组,比如与彼得的公司、凯雅的公司还有1929年与查尔斯-阿梅德·科勒(Charles-Amédée Kohler)的公司合并,雀巢已经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公司。
功绩:杰出的企业家,他的商业嗅觉促进了瑞士巧克力的创新。过失:尽管这样说有些主观,但是雀巢(雀巢公司,而不是亨利本人)必须为1936年在欧洲上市的白巧克力“Milkybar”(英)承担责任!
时间退回到1819年,年轻的菲利普·苏查德(Philippe Suchard, 1797-1884)还在伯尔尼他兄弟开的糖果店里当牛做马。七年以后,他单枪匹马在纳沙泰尔州(Neuchâtel)的塞尔里埃(Serrières)开设了一家巧克力厂。那时的巧克力吃起来仍有颗粒感,据说苏查德是位超级巧克力狂人,他想要把巧克力变得更加可口,所以他发明了一种能把糖和可可粉磨成光滑糊状的“混合搅拌机”(“mélangeur”)。到1883年,全瑞士一半的巧克力都产自苏查德的工厂。
功绩:发明混合搅拌机;瑞士巧克力公司首次在国外建厂(1879年在德国);1901年出品“妙卡”(Milka)巧克力。
鲁道夫·莲(Rudolf Lindt)
与苏查德同时代的另一位颇具创造力的人物是查尔斯-阿梅德·科勒(Charles-Amédée Kohler, 1790-1874),他于1830年在洛桑附近开设了一家巧克力厂。他的儿子既是鲁道夫·莲(Rudolf Lindt)的远房表叔,又是他的师傅。
功绩:发明榛子巧克力以及巧克力棒。
巧克力精炼机(chonch machine)让人想起小说《蝇王》(Lord of the Flies)中的海螺(chonch),如果没有它,我们现在还在咀嚼巧克力,而不是享受巧克力在舌尖融化的快感。这都要归功于鲁道夫·莲(Rudolf Lindt, 1855-1909)。他在向科勒学习了一些商业技巧之后回到了伯尔尼,1879年他开设了自己的巧克力工厂。同年,也就是丹尼尔·彼得的牛奶巧克力问世四年之后,他就研发出了巧克力精炼机。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种机器“通过一长串工艺流程,将液态巧克力剧烈混合、搅拌、通风,消除了其中不必要的酸味和苦味”。在瑞士莲的官网上,故事是这样的:鲁道夫让机器持续工作了一个周末,没有人知道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等到他周一早上回来时,“他在搅拌缸里发现的并不是硬邦邦的、烧焦的巧克力块。相反,那些巧克力不但富有光泽,而且浓香扑鼻。”精炼巧克力可谓是“妙手偶得之”,是鲁道夫·莲伸出了那只“妙手”。
功绩:发明精炼巧克力(也就是巧克力升级版)
鲁道夫·莲在伯尔尼最早的客户就包括让·托布勒(Jean Tobler, 1830-1905)。托布勒来自外阿彭策尔州(Appenzell Ausser Rhoden),1867年他开了一家巧克力店,卖的是别人的产品。在1899年,他终于在伯尔尼拥有了自己的工厂--幸好是巧克力工厂。九年以后,他的儿子西奥多(Theodor, 1876-1941)还有西奥多的表弟埃米尔·鲍曼(Emil Baumann)一道开发了三角巧克力(Toblerone),从而使这个家族的姓氏至今广为人知。
功绩:三角巧克力。
让·托布勒(Jean Tobler)
1970年,托布勒的公司最终与苏查德的公司合并成立“Interfood”公司,后来又经过了多次并购,简单地说,如今三角巧克力和妙卡巧克力均属美国跨国企业亿滋国际(Mondelez International)旗下产品。但是最大的一次并购是在1899年,当时鲁道夫·莲将他的公司卖给了鲁道夫·史宾利(Rudolf Sprüngli, 1847-1926),创建了瑞士莲(Lindt & Sprüngli)公司。更重要的是,他还同时出售了精炼巧克力的秘密。鲁道夫天生就与巧克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父亲名字也叫鲁道夫(1816-1897),他父亲和祖父大卫(David, 1776-1862)于1836年在苏黎世开设了最早的史宾利糖果店和咖啡馆,主要面向当地上流社会。1892年,小鲁道夫继承了家族的巧克力工厂(他的兄弟继承了糖果店),开始尝试在苏黎世复制鲁道夫·莲在伯尔尼发明的精炼技术。他没能成功,于是他走了一条捷径,那就是直接购买那家工厂。如今,瑞士莲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优质巧克力生产商。
功绩:史宾利一家引领了瑞士德语区巧克力的发展;1952年出品金兔子(Gold Bunny)巧克力(英)。
这些先驱者都是瑞士巧克力行业中的翘楚,另外还有许多人对这一行业的走向及成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无论是在行业新兴之时还是在整个20世纪。值得我们记住的人包括:阿基利诺·梅斯特拉尼(Aquilino Maestrani)、罗伯特·弗雷和马克斯·弗雷(Robert and Max Frey)、让-塞缪尔·法瓦尔热(Jean-Samuel Favarger)、卡米尔·布洛赫(Camille Bloch)、鲁道夫·莱德瑞(Rudolf Läderach)、奥托·卡吉(Otto Kägi)、让·奇伦(Jean Tschirren)、马克斯·费尔希林(Max Felchlin)和沃尔特·居西(Walter Gysi)。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康拉德·埃格利(Konrad Egli),据说他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纽约的“Chalet Suisse”餐厅发明了巧克力喷泉(英),用于推广瑞士三角巧克力。
鲁道夫·莲在伯尔尼最早的客户就包括让·托布勒(Jean Tobler, 1830-1905)。托布勒来自外阿彭策尔州(Appenzell Ausser Rhoden),1867年他开了一家巧克力店,卖的是别人的产品。在1899年,他终于在伯尔尼拥有了自己的工厂--幸好是巧克力工厂。九年以后,他的儿子西奥多(Theodor, 1876-1941)还有西奥多的表弟埃米尔·鲍曼(Emil Baumann)一道开发了三角巧克力(Toblerone),从而使这个家族的姓氏至今广为人知。
功绩:三角巧克力。
1970年,托布勒的公司最终与苏查德的公司合并成立“Interfood”公司,后来又经过了多次并购,简单地说,如今三角巧克力和妙卡巧克力均属美国跨国企业亿滋国际(Mondelez International)旗下产品。但是最大的一次并购是在1899年,当时鲁道夫·莲将他的公司卖给了鲁道夫·史宾利(Rudolf Sprüngli, 1847-1926),创建了瑞士莲(Lindt & Sprüngli)公司。更重要的是,他还同时出售了精炼巧克力的秘密。鲁道夫天生就与巧克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父亲名字也叫鲁道夫(1816-1897),他父亲和祖父大卫(David, 1776-1862)于1836年在苏黎世开设了最早的史宾利糖果店和咖啡馆,主要面向当地上流社会。1892年,小鲁道夫继承了家族的巧克力工厂(他的兄弟继承了糖果店),开始尝试在苏黎世复制鲁道夫·莲在伯尔尼发明的精炼技术。他没能成功,于是他走了一条捷径,那就是直接购买那家工厂。如今,瑞士莲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优质巧克力生产商。
功绩:史宾利一家引领了瑞士德语区巧克力的发展;1952年出品金兔子(Gold Bunny)巧克力(英)。
这些先驱者都是瑞士巧克力行业中的翘楚,另外还有许多人对这一行业的走向及成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无论是在行业新兴之时还是在整个20世纪。值得我们记住的人包括:阿基利诺·梅斯特拉尼(Aquilino Maestrani)、罗伯特·弗雷和马克斯·弗雷(Robert and Max Frey)、让-塞缪尔·法瓦尔热(Jean-Samuel Favarger)、卡米尔·布洛赫(Camille Bloch)、鲁道夫·莱德瑞(Rudolf Läderach)、奥托·卡吉(Otto Kägi)、让·奇伦(Jean Tschirren)、马克斯·费尔希林(Max Felchlin)和沃尔特·居西(Walter Gysi)。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康拉德·埃格利(Konrad Egli),据说他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纽约的“Chalet Suisse”餐厅发明了巧克力喷泉(英),用于推广瑞士三角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