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资讯动态banner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动态 > 瑞士投资 > “贤者留其名”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博士

瑞士艺术文化

瑞士品质

瑞士传承

瑞士DNA

瑞士旅游

瑞士健康

瑞士教育

瑞士投资

瑞士投资

“贤者留其名”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博士

发布时间:2019-03-18

“贤者留其名”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博士





“驻华大使馆是瑞士在海外最大的使馆。在这么大一个使馆做大使,可不像驾驶小型快艇,可以任意掉转方向。这是一艘令人肃然起敬的巡洋舰,我在挂帅时要充分考虑以往的历程。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那样,我为加入这支队伍而骄傲。”——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


戴尚贤博士阁下(His Excellency AmbassadorJean-Jacques de Dardel, PhD.) 是瑞士联邦驻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国,以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使(2014年3月20日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递交国书,于本周刚刚卸任)。曾担任瑞士驻法兰西共和国及摩纳哥公国大使,兼任瑞士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及驻法语国家常设理事会大使至2014年。至2011年,担任瑞士驻比利时大使及常驻北约代表。担任瑞士外交部助理国务秘书至2007年,主管包括欧洲、中亚、欧洲委员会及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等外交事务。在36年的职业外交生涯中,还曾在华盛顿,堪培拉,巴黎和维也纳任职。戴尚贤博士来自瑞士法语区的纳沙泰尔和南达,拥有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研究所(现为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及发展学院IHEID)国际关系博士学位,和日内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大使先生精通英法德葡西等语言,撰写并发表过大量关于外交政策、国际安全事务和文化艺术的专题著作与论文(详见书目表)。






大使谈中瑞缘分和第一
   


戴尚贤出生在一个外交官家庭,与中国有着很特别的缘分。大使的父亲曾是瑞士驻香港地区的外交官(见证了新中国与瑞士联邦的建交历史),夫人戴蕙兰女士是一位八十年代曾来北京留学的汉学家,女儿也在上海读过大学。对此,大使先生在就任之初、接受采访时地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成为了一个乐观的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真的很幸运,这不就轮到我来中国了么。我要用开放的心态去发现中国,了解中国,感受中国的变化。”


而今,他目睹中国的快速发展,更是赞叹中国的巨大成就——“这种发展不仅体现于人民物质生活改善,还体现于人们日益拥有了实现个人发展的机会。”提到在中国的日子,戴尚贤满怀深情地强调,“即便语言不通,我也爱生活在这里。”在大使官邸里,大到轿子、屏风、漆器橱,小至瓷盘、陶俑等工艺品,各式各样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艺术收藏令人目不暇接。已经走访了中国30个省份的大使先生倡言:“我的目标是走访中国的全部省份。当然,这不光是数字上的累积,更重要的是欣赏和理解,以直接的方式去感受一个大国的多样性。”


 图为著名演员黄轩,成在瑞士旅游在中国的形象大使


自建交以来,中瑞两国之间已经有了许多“第一”。1950年1月,瑞士成为最早承认(并立即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瑞士企业是西方企业当中第一个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的(迅达电梯);瑞士在1980年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姐妹城市(苏黎世-昆明)的国家。瑞士也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欧洲国家。2014年7月,瑞士是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欧洲大陆国家。瑞士积极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是首批创始国,并公开响应“一带一路”倡议。2016年4月,瑞士成为中国首个,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创新战略伙伴关系国等等。这样的“第一”,进程仍在继续。


戴尚贤阁下告诉记者:我记得一代人之前,中瑞两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大致相当的。其实,在35年前,瑞士的GDP还比中国的高25%,这可不寻常。现在,中国的GDP是我们的十几倍。据介绍,自2014年7月《中瑞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以来,中国已经成为瑞士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提高到了370亿瑞士法郎,约合2556亿元人民币的水平。据海关统计,瑞士是中国第十大供应商,中国是瑞士第三大全球商业伙伴。目前,中国有800多家瑞士企业。与此同时,中国在瑞士投资额和在瑞士的中国企业数量也持续增长。每年赴瑞旅游的中国游客已超过130万人。



大使先生总结道:“改革开放是成功的,今天的中国市场存在着史无前例的机会,瑞士应该把握这些机会。我们希望看到自己的伙伴越来越强大,同时,双边关系也能越来越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7年1月对瑞士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达沃斯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目前中瑞两国关系发展良好。这让我看到乐观的前景。”


大使谈中瑞创新:
   


戴尚贤认为,瑞士人的创新精神是被“逼”出来的:“瑞士的过去是贫穷的,没有任何自然资源,只有一点水资源可以用来发电,但这就是全部了。” 中世纪时期的瑞士,是个贫穷的多山国家,瑞士人为了生计,不得不为其他国家当雇佣兵。而今天的瑞士经济高度发达,是欧洲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瑞士人口不足800万,人均专利数量却位居世界第二,被誉为“创新之国”。

 


“国土资源匮乏,迫使瑞士人不得不充分挖掘人的智慧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他认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瑞士人只能不断创新,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来抵消高昂的资源成本和人力成本。今天,“创新”已经成为瑞士社会、政治和经济中的核心观念。 


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主持了瑞士国家馆的开幕仪式,并着重向我们介绍了瑞士创新的秘诀:除了在本次进博会上展示瑞士的奶酪、巧克力、手表和军刀等消费品之外,有近50家瑞士企业设立了展位,涉及生物医药、食品工业、精密机械零部件等多个擅长的高科技领域。而他最想推广的却不是某一件商品,而是瑞士的创新理念。



   “瑞士人对于创新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创新不仅仅是头脑中或者创意过程中迸发的灵感和火花,创新必须带来实实在在的产品,并且是有市场的新产品。换言之,瑞士人追求的是‘实用创新’”。瑞士的创新体现在改善生产的流程,改进现有的机械装备,或是提升现有的设计以及改进现有的产品。这种形式的创新不是普通大众说看就能看到的,我自己也看不到。


戴尚贤大使表示,瑞士是世界上人均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数量最高的国家。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瑞士连续第8年排名第一。此外,在研发支出和本地高校质量等方面,瑞士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这都得益于这些看不到的创新,瑞士的社会运作效率在提升,人们的生活在持续改善。谈及进博会,戴尚贤大使认为,进博会的举办是中国开放政策的延伸,将给中国和世界创造双赢。



戴尚贤也认为,创新是中瑞两国共同的追求:“中瑞两国关系紧密、建交时间早,本身就具备创新的特点。在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中,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而瑞士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多个领域,如环保、医药科学、现代生物技术,城市化和建筑科技,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一个强国,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勤劳的品质和悠久的文化。只要中国人下决心的领域,都会取得成功。我注意到,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专利发明背后,中国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大大增强,” 他表示。





图为戴尚贤大使,迎接“阳光动力2号”环球飞行在中国南京降落


大使谈瑞士银行业:
   


当然,除了创新的公司和高质量的产品,瑞士这个美丽的国家,还因其非凡卓越的银行业而征服银幕上的詹姆斯·邦德先生。在电影《007》中,詹姆斯·邦德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我只相信两个人,一个是我自己,另一个是瑞士银行家。”


几个世纪以来,瑞士的私人银行服务都是顶尖的,这是自中世纪来就有的特质。瑞士的金融体系在600年前就开始逐步建立,数十代人的努力为瑞士金融业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这是瑞士数百年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也使瑞士金融业形成了一套较为谨慎的管理方法。几个世纪以来,很多国家的央行,包括法国和美国的央行,都是在瑞士专业人士的参与下建成的,这就是我们的智慧,我们能提供相关的服务。




瑞士在历史上极其重视国家形象,瑞士银行业经久不衰的信誉就可见一斑。由于瑞士长期奉行中立政策,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尽管是世界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瑞士人民一贯以吃苦耐劳、精打细算、善于理财闻名,并以环保低碳生活为美。这些国民品质在建立国家形象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使谈瑞士教育:
   


大使先生强调说,瑞士人的“创新”精神,离不开教育体系的成功,特别是重视职业教育。他认为,瑞士社会长期实行双轨制教育,社会对人才的评判标准并不是学历的高低,而是每个人在本职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这种全社会的共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瑞士人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人们并不热衷高学历。职业教育如同一个纽带,把年轻人、学习、培训和企业,很好地连接在一起。”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参加国家义务兵役制的经历。他当时是一名高校学生,而身边很多战友都在职业学校学习,大家在军队共同训练和生活时,“发自内心地相互尊重”。


戴尚贤:我们之所以工业产值较高,是因为我们认识到需要将工业与全球市场联系起来,如贸易。为了发展贸易,就需要做到行业第一或行业领先。我们认为唯一解决的方案就是重视质量。有人可能认为只需要大批生产,但如果大批生产,就需要大量员工和较大的市场。瑞士不具备这些,因此质量是我们卓越的根本。我们的动力是,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方式,做到最好。另外,我们非常重视教育,我们认为各种教育都应当做到最好,如小学、初中和职业教育。有很多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在读书的同时,也到企业锻炼,发展个人能力,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在这一环境下,即使做水管工,他们也能得到和大学教授同样的尊重。这有利于经济发展,因为劳动者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也激发他们的创新技能,他们并非人云亦云,而是可以创新和思考。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就是提高竞争力和个人能力。


接受过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公/私立教育体制的大使,在全球教育方面可谓最有发言权。在大使看来,英法等国的教育想把学生培养成英国人法国人,国别色彩很浓厚。走走停停,蓦然回首,发现唯有瑞士教育最为自由开放,让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个性得以释放,形成独立的身份认同,简而言之,瑞士教育让你能够成为你自己。


图为戴尚贤大使2017年在瑞士萝实学院(La Rosey)发表演讲


在大使看来,卓越的教育体系要有强调秩序标准的大环境,但与此同时又能激发思想的自由迸发,唯有这样规定大方向,但绝不扼杀创新,才能让孩子们茁壮成长。正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

 

大使谈瑞士幸福人居:
   


曾经有人说,如果人间有天堂,那么它就在瑞士。因为,在那里,谋生不再成为基本需要,每个人都可以从事他想做的事情。瑞士,这个被意大利、法国、德国以及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公国环绕的欧洲中心,用山麓、湖泊、阳光,打造了这个人间天堂。


瑞士国泰民安、环境优美、教育发达,优势众多。不仅国际组织青睐这片土地,这里也成为了全球跨国企业的首选驻地。当然,并不是高昂的生活成本或日常生活的诸多硬性规定吸引了他们。


戴尚贤:根据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衡量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幸福值,包括个人对环境的看法,是否生活在腐败中,是否感觉安全,是否对子女的教育有信心,是否认为未来会更好,是否对医疗满意。这是主观的看法,并非是客观的。当然,也可以衡量医生的人数,以及其它数据,就会得出一些参考值。恕我直言,瑞士人并不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这是主观的看法。每天,他们也有抱怨。但如果比较来看,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就会有所衡量。事实上,瑞士生活质量和水平较高,比较稳定,个人责任感较高,这有利于得出瑞士人对环境很满意的结论。


“瑞士是不同实体合力建成的。人们共同决策,而不是精英阶层或皇室决策。”瑞士人希望能建立的体制是,允许人们拥有个人自由,他们各自拥有信仰,但也允许其他信仰存在。“我们希望在政治、宗教和社会公德间求得平衡,这造就了多元化社会”。


幸福的关键在于寻求平衡!如果以购买力评价估算,瑞士的水平中等,排名第34。换句话说,我们赚得多,花得多。这对幸福感形成了怎样的影响呢?如果成本很高,而手里的钱充足,就会幸福;但如果成本很低,却没钱花,也无济于事。生活成本再高,我们付得起,就会幸福;付不起,就会觉得不幸福。我们关注个人和社区能为大众谋取怎样的福利。这就需要平衡机制。如果有人穷困,我们就帮助他;我们各州仍有一些权力,如税收。它们各自决定税率,各自征税。这种体制是收入再分配,富人为穷人买单。换言之,如果社区或个人有需要,我们会伸出援手。但我们不允许社区或个人坐等帮助,我们要求大家去劳动去创造,这提高了大家的自信。人们不是世世代代失业,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大家通常有工作,努力工作。


 瑞士确实长期以来十分关注环境问题。因为,我们的环境很脆弱,我们的农业建立在脆弱的土壤系统上,我们也对绿色能源技术和科技发现投入巨资,因此瑞士的清洁能源行业发展得很好。我们了解中国的环境问题,也了解中国希望解决这些问题的意愿,希望找出恢复碧水青山蓝天的途径。我们愿意提供帮助,愿意与中国相关的决策者和机构加强联系。从官方角度来看,这与我们的经济增长相关。作为驻华使馆,我们愿意帮助中国城市成为低碳城市。我们已经启动了很多项目,清洁水源和土壤,解决城市问题,以及城市人口扩张的问题。我们有清洁能源设施,有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案。在瑞士,有很多企业,私营企业,在相关行业发展得很好,这些公司希望和中国合作,共同赢利。这些公司的技术很先进,可以引进到中国,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


大使谈中瑞艺术:
   


在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看来,艺术是一种倾诉,是双方心灵的交接,不需要去刻意解释,因为所有的创作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同时艺术将情感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互相激发出更多的灵感,这使人快乐、使人平静,也是文化中的重要支撑。也正因此,戴尚贤一直致力于推动中瑞两国的艺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戴尚贤的应对就是去适应,这让他学到很多,同时也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他表示,我很喜欢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去适应,我喜欢适应。我并不是哲学家,这是我的生活经验。”


事实上,戴尚贤对于中瑞乃至全世界文化艺术的开放与包容的态度,与他的母国密不可分。受周边国家文化和语言的影响,瑞士以其兼容并包的态度,孕育着多元文化。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及拉丁罗曼语成为它的官方语言。中世纪时,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向欧洲人描绘了中国这一遥远国度的图景,14世纪,中国丝绸已通过古丝绸之路到达瑞士。600年过去了,无论是两国政要的互相访问,还是民间艺术与文化的对话交流,都不断加深彼此的文化认同与美学品格。


每年都有更高层次的瑞士演唱团、演唱会、展览来华交流。此外,还有知名的摄影师举办的展览,歌手在驻华使馆使用来自全球各地乐器举办的演唱会,这样的演唱会已经举办过四次。另外,也有一些精英、学者举办的摄影展。除此之外,还有书展、走秀、设计展,我们还举办过科技和教育领域的展览,我们希望传递的是创新、自由思考、服务他人的文化。创新和表达是植根于瑞士的教育中的。我们邀请了专家、学者等来举办这些活动,当然也有来自中国的瑞士校友。我们希望发展人文交流,培养个人对瑞士文化、国家的情感认同。


戴尚贤大使说:好的音乐会触及灵魂,你能感觉到音乐的品质,尽管一个人可能并不了解印第安音乐或是中国音乐,但是你听到的一瞬间,你立刻就能感觉到它是否是好的音乐。因为音乐是情感的对话。而且,它确实是一个好的联结人们的方式,你不需要语言翻译,因为你能感知其中的情绪。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离任告别,羽化成蝶
   


19年2月20日,外交部副部长王超会见即将离任的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


王超积极评价近年来中瑞关系发展以及务实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赞赏戴尚贤为推动双边关系作出的积极努力,希望戴尚贤今后继续关注和支持两国合作。

戴尚贤感谢中方在其履职期间提供的支持和便利,表示卸任后愿继续为深化两国友好合作贡献力量

 

 羽化成蝶的过程,在戴尚贤看来,与外交官的一生异曲同工。年轻的外交官在官僚体系内慢慢往上爬,“不断地等,不断地熬,他们开始‘梦想着’,有一天可以变成一只蝴蝶。”这一席话颇带自嘲,引得出席2月22日这场告别会的宾朋一阵会心笑声。



在这场告别会的现场,多国大使和使节前来道别。讲中文已有近50年的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在留言簿前驻足书写寄语良久。还有对中国古诗词造诣颇深、尤爱杜甫的新任欧盟驻华大使郁白(Nicolas Chapuis)。更有拄着拐杖、伴侣陪同专程前来的阿根廷驻华大使盖特戈等等。


当然,每天跻身于精英云集的社交场合,能从五光十色的社会群体中吸收能量和营养。外交官的这一“特权”在他看来“让漫长的生活变得更具希望”。“但当我们最终退休,我们才真的变成一只蝴蝶,可以自由翱翔。”“你们知道,在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时刻,你通常会回顾往昔,回想那些你在生活中数得上的人。”戴尚贤如此感怀道。


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外交官、一位人文主义者,一位大自然的爱好者,一位蝴蝶收集者。这促使戴尚贤在思考告别感言说什么时,想到用蝴蝶这一意象,串起大半演讲。


在举办这场告别会的瑞士驻华大使官邸内,摆满了从瑞士海运而来、以及在华数年间收集的艺术品。戴尚贤的夫人当天穿着有别致绣摆的大红礼服,热情招待宾朋,尽显女主人的时尚风度。她坦言,这些艺术品都是私人收藏,大半都将运回瑞士。


在人群中,还能看到亚投行行长金立群的身影。在语言文学上,同为国际官员的金立群和戴尚贤可谓知音,也是棋逢对手。在告别感言的最后,引用莎士比亚的话,戴尚贤说道,“今晚让我们举起酒杯、欢唱、欢笑;为了明天,不是死去,而是飞翔。”


“Bravo!”现场嘉宾发出通常只在艺术演出后才有的呼喊赞扬。


或许是源于离别的伤感,也感动于宾朋的热情,戴尚贤当晚喝得微醺。使馆为他准备了一个蛋糕,上面写道,“我们会想念你。”待他切完,一位嘉宾带头唱起生日歌。


在发表完感言后,戴尚贤已贴面吻了夫人,此时他再次亲吻了夫人,并像孩子一般喃喃道,“我刚刚吻了我的夫人。”


“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环绕在这对伉俪身边的外交官和朋友们这样呼唤道。

 

雷梭勒结语:
   


雷梭勒家族办公室在中国的成长,离不开瑞士驻华使领馆和戴尚贤大使先生的支持!LaSoleille Family Office的中国区CEO、合伙人孙晋玲女士,作为瑞士联邦政府“中瑞关系促进杰出使者(Certificate of Recognition for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Sino-Swiss Relations.)”、瑞士大使馆“中瑞投资者网络”创始成员,常年活跃于大使馆隆重举办的国事访问接待、创新创业论坛、艺术欣赏沙龙、大使夫人下午茶和大使年度私宴等活动。


图为雷梭勒家族办公室中国区CEO孙晋玲女士,在瑞士驻华大使的离任告别晚宴上,与戴尚贤大使和戴蕙兰大使夫人合影留念


中瑞两国这5年来的经贸、文化互动,在戴尚贤大使的任期内蓬勃活跃,让我们感谢他的付出,共同为中瑞友谊做出新的贡献!




本篇中的图文素材,来源于对网络公开报道的编辑和转帖,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Sooswiss为您提供

瑞士方向私人管家式的定制服务:


1)家族传承 2)财富管理 3)瑞士投资 

4)居留计划 5)税务优化 6)家族治理


更多资讯请登录网站 www.sooswi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