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03
瑞士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瑞士洛桑大学犯罪学与刑法研究所的索尼娅·露西亚认为,校园欺凌是一名学生被另一名(或数名)故意地、重复地或持续地伤害,这种伤害的关系涉及到权力的不平衡,可以是口头、身体和/或心理上的骚扰。尽管校园欺凌并不是一个新现象,文献表明,其对受害者的后果仍是严重的。此外,欺凌行为的始作俑者往往会犯下了更多违法行为。索尼娅分析了欺凌行为,并建立了与之最相关的变量:自制力低、对暴力采取积极态度的青少年更容易欺负他人。而环境变量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证明:当成年人的监督力度较大,且当局(学校、社区)通过制定规则并以公正的方式进行干预来行使社会控制时,青少年实施欺凌的风险就会降低。利用多层次的分析可以证明:学校对欺凌的影响是存在的,文中还讨论了不同学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瑞士学校里欺凌现象普遍吗?社交媒体上的家长团体里,有不少关于欺凌的阴暗故事。读过这些后,家长们有理由不再把孩子送进当地的学校吗?在瑞士的学校里,欺凌确实存在。但是,它真的像一些家长认为的那样普遍吗?
欺凌,也称霸凌(即Bullying的音译),是严重的指控,通常指的是由一人或者多人主导的、反复地强迫一个学生暴露在负面的、有攻击性的行为下的情况。它不是一件偶发的简单冲突,瑞士心理学家Dan Olweus认为:欺凌一般具有长期反复性、恶意侵略性、存在不平等力量的关系.欺凌事件也并非瑞士独有。在学校里遭遇“围堵”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校园暴力和欺凌》中显示:平均每7分钟就有一个孩子被欺凌,每天有16万孩子因害怕被其他学生攻击和恐吓而不敢上学。许多国家的教育当局已经认定校园欺凌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学校都已经实施了反欺凌策略。但这并不是说这些策略总是有效的:最近在美国备受关注的青少年自杀案例表明,即使在制定了反欺凌政策的学校,欺凌仍然是一个问题。校园欺凌是非常需要正视的严肃问题,任何人也不能用开玩笑、淘气、恶作剧来为欺凌者开脱,霸凌不分程度、不管是否属于持续伤害,哪怕只有一次欺负性行为(乃至于新生的“网络霸凌”),也要引起重视。除了拳脚相加的身体虐待,最容易忽视的是冷嘲热讽、谣言、被集体孤立等更为“微妙”的攻击方式,而这种“心理伤害”造成的影响更为深远。
即使学校还没有适当的策略,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不能或不应该干预。即使只有少数可见的问题孩子,欺凌总是会发生在一群积极或消极参与的孩子身上。因为通常老师是最了解孩子和集体的动态,他/她应该率先接听家长的电话质询。如果觉得老师的反应不够,家长还可以让社工和校长参与进来。下一步,家长可以要求召开一个圆桌会议,三方面冷静描述问题,并关注欺凌如何影响到孩子,尽量实事求是。让老师和管理层对孩子的安全和福利负责。同时,尽量避免责怪老师或学校没有采取行动,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出于缺乏关心。欺凌往往是隐藏的,也很难被证明。把责任完全推到学校的门口会适得其反,因为老师和学校管理层可能会感到走投无路和自我防卫。家长想给孩子的是一个解决方案,而非干涉教育体系。最后,如果校长没有反应,则可以同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学校监事会联系。
学校的干预
在瑞士实施欺凌干预措施的学校中,很多都采用了“防微杜渐、密切监控、汇报警告、罪不深究”的方法。这种方法产生于这样一种认识,即对欺负者的惩罚和负面后果不一定能改善受欺负儿童的处境。相反,它经常导致各种报复行为。所以,不要期望老师惩罚欺负孩子的人,因为这可能会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
改变学校文化?
瑞士的许多学校都有使命宣言,旨在创造一种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学校文化。然而,尽管学校可能觉得有义务培养宽容、和平的孩子,但学校在这方面所能做的是有限的。瑞士报纸NZZ最近的一篇文章强调了这些挑战。根据NZZ的说法,学校很少是由有社会能力的学生组成的和谐团队,而是倾向于无政府状态的微型群体。不同的社会背景、家族史和文化习俗之间,不仅存在冲突,而且性格也迥异。在教室里,孩子们犹如踏入一个“panopticon(全景式监狱)”——这里汇聚了:天真的乐观主义者、只追求自己兴趣的卑鄙利己主义者、或者与老师秘密合作的诡计多谋的八卦伙伴。将这些被迫共处的群体,转变为和谐的团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肯定会压倒最有经验的企业经理人。这些不同的性情和动机的孩子之间,往往滋生仇恨或敌意,当然,也包括欺凌。与学生合作,预防或组织欺凌可能会奏效,也可能不会。有些学生即使经过最严格的同理心训练,也会继续彼此讨厌。另一些人可能嘴上说说而已,但他们只会更善于隐藏卑鄙的行为。因此,尽管学校应该尽最大努力防范和阻止欺凌行为,但反欺凌政策并不是万灵药。
在家如何疏导?
首先——学会尊重,在教会孩子捍卫自尊、向欺凌大胆Say No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尊重他人,并从小培养孩子共情能力,来学会换位思考,让孩子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其次——建立自信 ,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感和对自我的肯定,让他们做自己擅长的事,增强自信心。也可以用幽默、调侃来化解并接纳世界的多元性、人与人彼此之间的差异。再次——批判思维,对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抵制欺凌影响的有力武器。一般来说,强调“集体”、“服从”等价值观念的亚洲孩子,往往更更倾向于听从老师、父母的权威指令,这也使得他们在面对强者的欺凌时,从心理上就已经屈服。而无论是IB国际课程,还是“儿童哲学课”,都在提倡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种辩证思考的能力,能让孩子在面对不合理的对待和要求时,拥有思考、质疑和拒绝的习惯。继而——丰富社交 ,以身作则帮助孩子主动融入新环境。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如果父母热情开朗,积极学习语言、融入当地社会,会给孩子树立一个主动适应新环境的好榜样,也在不经意中为他们拓展了社交圈。有了好朋友的陪伴,孩子会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在学校遇到困难也会有个倾诉的对象.最后——懂得求助,呵护孩子的安全感,遇到问题及时干预。孩子能够没有任何顾虑地向父母求助,需要平时充分的信任和极强的安全感,至少他/她在心里要很确定父母不会笑话他/她没用,而是会不顾一切地保护他、帮助他。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疏导他们的焦虑,鼓励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和应对愤怒、恐惧、嫉妒等情绪,而不是寻求暴力解决问题,让他们得到来自家庭和集体的归属感。
另外——在瑞士,父母直接去找未成年的欺凌者、或者与他们的家长交涉,容易尴尬不说,一不小心还可能牵涉到法律问题。孩子在学校遇到的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还是反应给老师,瑞士学校有一套专门的反欺凌系统,在处理问题学生方面颇有成效。瑞士也有一种专门的“霸凌保险”。如果孩子遇到的问题比较棘手,可以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反青少年霸凌机车队BACA,分布于瑞士三地,为受欺凌的学生撑腰打气、重拾自信。
该文章转载自雷梭勒家族办公室,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Sooswiss为您提供
瑞士方向私人管家式的定制服务:
1)家族传承 2)财富管理 3)瑞士投资
4)居留计划 5)税务优化 6)家族治理
更多资讯请登录网站 www.sooswiss.com